首页 首页

循环再生利用技术 提升性能 降低成本 提高交付速度 保障重要战略资源及维护国防信息安全

摘要:强邦新材将于 9 月 25 日申购,生产印刷版材,发行数量 4000 万股,申购代码 001279。

基本信息

公司简介

安徽强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6 月 7 日由强邦有限整体变更设立,注册资本 12,000 万元。公司主要从事印刷版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 CTP 版、PS 版、CTCP 版、UV-CTP 版、柔性树脂版、显影液及相关辅料等。

主要股东

经营范围

印刷材料(CTP版、PS版、CTCP版、UV-CTP版、柔性树脂版、显影液及相关辅料)生产、销售及技术研发;对外贸易。(以上均不含危险化学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以审批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为准。)

申购须知

请投资者按照相关规定,通过证券账户进行申购。申购数量与中签数量以证券账户为准。

注意事项

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2.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十五”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 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 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10)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 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1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1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开发利用煤层气,鼓励煤电联营。 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 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 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水利建设,要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矿产开发,要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规范开发秩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 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5)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1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7)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 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 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19)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 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废品和危险废物。 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20)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22)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4)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 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 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 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 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2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 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 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稳参考资料:新华网

实施什么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物循环利用体系_...

实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对实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的解释如下: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这一战略的目的是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实施这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快构建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的重要性在于:随着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增长,废物的产生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废物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构建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将废物转化为资源,是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的重要手段。 通过废物回收、再生利用等方式,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不仅可以减少对新资源的开采,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社会需要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加快构建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 促进矿业循环经济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离不开资源的保障,而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破坏浪费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如何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矿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研究考虑的一道课题。

一、矿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矿产资源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近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更远胜以往。 我国既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 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基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作为一个经济和资源大国,我国一年石油消费约3亿吨,煤炭消费约21亿吨,钢材消费约4亿吨,水泥消费约10亿吨,各种矿产品的消耗量超过70亿吨。 虽然我们从国外进口了一些原油、铁矿砂、铜矿石、氧化铝,但大部分矿产资源还是要立足国内供应。 近几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矿业市场由冷变热,矿产资源开发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一些紧缺矿种供不应求,部分矿产品价格上升较快,二是矿产资源开发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在部分地区日趋严重。 特别是一些矿山布局不合理、小矿数量过多、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矿产资源宏观管理能力薄弱等,直接影响着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是资源面临严重短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出率和回收率严重偏低;经济粗放型增长的模式并没有改变,而资源消耗却迅速增长,对国外资源和矿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加大,矿产资源粗放型开发与可采资源储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重要矿产资源供应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1949~2000 年底仅我国矿山产出的各种废石就达162.3 亿吨,压占、破坏土地64.3 万公顷;矿山累计产出各类尾矿50 亿吨,压占土地约3.7万公顷;目前矿山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 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2%。 加之大量矿山废水、废气的排放,各种次生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矿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就巩义市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矿区总面积172.879 平方千米,其中尾矿、矿渣压占预计4000 余亩,露天采场正在采掘面积预计7000 余亩,已废弃矿山挖损荒山、土地约1.7万余亩,在占用和挖损的土地中目前需要恢复治理的矿区面积约1.5 万余亩,主要分布在全市的10个镇,对当地的矿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过去那种“有水快流”、放任开采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 严峻的形势,惨痛的教训,矿业经济如何发展,已到了不得不重新选择发展道路的时候,循环经济已成为矿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模式。

二、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是促进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就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 首先,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 全面贯彻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05]28 号文件,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 调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积极性,严厉打击矿业违法行为,强力推进资源整合。 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根本好转,推动我国矿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其次,要抓住6个关键:一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资源。 在开发的同时,要用各种办法节约使用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 对于我省这样的省份,本身的工业发展迅速,煤炭、氧化铝、钢铁等行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资源开发应该注重整合、节约使用,在节约中降低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随着采选技术提高,我国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扩大。 超低品位铝土矿、煤矸石以及磁铁矿等资源逐步得到有效利用,这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工业。 像我市这样的资源现状,应该积极发展依托煤炭、铝土矿、石灰岩为产业链条的耐材、铝电、水泥等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强化整顿和规范,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进一步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 充分发挥执法监察队伍和矿产督察员队伍的作用,落实监管责任。 强化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量,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正常秩序。 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 严格检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执行情况,切实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同时,采取措施,强力推动。 把矿业秩序整顿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监管,建立健全维护矿业秩序长效机制,探索完善制度措施,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矿业秩序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完善制度,保障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行。 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等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度,切实规范矿业权管理、规范资源出让制度,严格矿产品市场准入;完善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加强勘查和宏观调控力度;推进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矿山生态恢复保障机制;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等。 五是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和准入条件。 按照规范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各类矿山,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实现规模开采。 加强对小矿山的改造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 加大优势矿产的开发力度,优化能源开发利用结构。 对重要矿产实行总量控制。 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水平。 六是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 根据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优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 在实施资源整合,减少小矿的同时,积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 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促进矿产资源接替区和矿业经济区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的要求,科学划定各类矿产资源规划区,完善规划分区管理制度,协调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布局和各种利益主体的关系,合理划定项目区块,科学设置矿业权,促进资源开发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第三,要建立统一协调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 科学地编制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有计划地推进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严格按照规划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 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强规划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规划编制资质管理。 加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有关行业规划的协调。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从根本上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实现矿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三、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矿产资源最大效益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普遍要求,他对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和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当前形势下更具有发展循环利用的优势。 回顾我国矿业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所造成的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极度恶化的后果,吸取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矿业已迫切需要改革,具有发展循环经济,摆脱低效、高耗、重污染经营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国矿产资源的共伴生矿物、生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矿坑水、废水、废气以及因开采受损的土地、生态环境都存在着可观的经济价值,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巨大潜力;此外,我国矿山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急需通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得到显著改观。 很显然,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矿业产业链每延伸一步,矿产资源加工转化带来的附加值就会增加,并相应减少“三废”排放,从而为矿山企业和社会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和积极作用。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就是矿产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 这里所说的矿产资源既包括原生矿,也包括各类矿山的低品位矿、共半生矿和排放的尾矿、矿渣、废水等二次资源以及环境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是坚持源头控制与后期治理相结合,还是只注重后期治理,这是传统矿业开发和循环矿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区别。 我国矿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共伴生矿产资源多,单一优势矿种少,正是由于矿产资源的这个特点,才决定了其综合利用的重要价值。 因此,目前对于矿山企业来说,实施矿业循环经济的主导方面,就是从矿产资源开发的源头上切实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 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与措施,遵循源头控制与后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尾矿、矿渣、废水的高效回收再利用活动,使我国矿业真正步入循环经济的轨道。

二是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 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矿业的粗放型发展,加之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落后,大量共伴生矿产资源未能合理回收利用,我国矿产综合回收利用率一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据专家分析,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综合利用率只有20%,与先进国家差距甚大,有价资源进入废石和尾矿等矿山固体废弃物中,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大量固体废弃物还压占土地、破坏环境,甚至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这一切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因此,矿山实施循环经济就必须把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放在重要地位。 解决这些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环境的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或枯竭,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工农业生产的材料来源也将从矿山、森林等转向各种废弃物。 因此,矿山的各类废石(包括煤矸石)、尾矿、矿坑水、生产废水或废液、废气、占损的土地、受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环境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开发、回收与利用,将是实施矿业循环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前景广阔。

三是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产业化。 实施矿业循环经济,无论是原生的矿产资源还是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都必须遵循生物群落的循环原理,建立循环产业链,并综合运用“3R”原则,进行产业化生产。 对于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已毋庸置疑,但矿山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产业化问题人们则尚存疑惑。 从长远眼光看,包括矿山二次资源在内的一切废弃物终将会成为工业的材料来源,其综合回收利用也必将走产业化道路。 就目前来说,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的产业化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例如,巩义市的煤、电、铝产业链的循环发展,每年煤矿产出的原煤直接供应电厂发电,电厂所发的电直接供给氧化铝厂,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又供给新型墙砖厂用于免烧砖生产。 为了解决煤矿排放的煤矸石再利用问题,该市于2003年投资1.5亿元建设了2×2.5万千瓦的煤矸石电厂,利用煤矸石作为低热值燃料发电,为巩义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道路。 目前,该市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正在探索实施。

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绿色工业是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平台,我国矿业为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尤其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来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情愿地走上“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应加强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整治。 矿山环境的治理,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存在两个领域:其一是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的环境治理,通常由国家或政府承担;其二是现有的生产矿山的环境保护与恢复,要求矿山在经营活动中自始至终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绿色矿山工程,建设开发矿山公园,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矿山环境问题。 以巩义市为例:2004年至今,巩义市政府针对矿山开采后造成的地面塌陷、矿区植被、土地破坏等现状,一方面拿出200余万资金,对铝土矿区内的部分废弃矿区、塌陷矿坑和砖瓦窑厂进行治理,先后恢复植被694.5亩,恢复耕地1289.8亩,栽种树苗13万棵,改善了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 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环境与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工作,2004年以来,先后申报塌陷区治理工程项目3个,争取省财政两权价款专项资金610万元,对大峪沟矿务局、新中矿业集团、中铝小关矿山的采空塌陷区、废弃矿区采坑先后进行了治理,现已治理塌陷区面积70.80公顷,平整恢复耕种面积1062.15 亩。 同时,还主动申报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扩大禁采区面积,消减小矿山数量,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生态地质环境。 其次,应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在这方面一是加强基本国情、国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 在规划、计划、产品设计等源头上贯彻节约集约理念,引导全社会在生产、使用、消费环节大力节约土地、矿产等资源。 转变以粗放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逐步形成与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模式。 二是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快制定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法律法规。 以矿山的各类废石(包括煤矸石)、尾矿、矿坑水、生产废水或废液、废气、占损的土地、受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环境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开发、回收与利用为重点,研究提出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政策措施。 适时修改税费征收标准,通过税收、财政支持、价格调节、技术推广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发尾矿与难动用储量、贫矿、难选冶矿、多金属共伴生矿等闲置资源。 三是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逐步把资源节约、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 研究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政策,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 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 探索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申报认定制度,抓紧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 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公报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计制度。 第三,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评价、开采和利用。 一是合理选择和综合使用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全面评价主矿产、共生和伴生矿产的综合经济价值,充分查明各种可供工业利用的矿产。 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在技术条件和经济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采、提取和回收矿产资源。 重点加强对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和紧缺矿产的综合利用。 二是加强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整体利用技术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 加大矿山尾矿在生态环境恢复、矿山复垦回填中的应用力度。 加快新技术开发和工业试验,促进贫矿资源选冶和新产品开发应用。 制定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利用尾矿、贫矿资源的投融资新体制和经营管理新机制。 三是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积极扶持和引导矿山企业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现代的采选冶技术。 着力发展重点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信息化,推进中低品位矿产、共伴生矿、非金属矿产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研究复杂难处理贵金属提取、稀有多金属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稀土金属矿产综合利用、矿物加工新设备和矿山尾矿资源化等技术。 提高矿产资源选冶综合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盘活一批闲置资源储量,增加矿物原料供应量。 第四,开展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试点推广。 一是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全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对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实现零排放和低排放意义的认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是以立法的方式推进矿业循环经济发展,借鉴国外经验和范例,制定管理政策和奖励惩罚政策,促进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在重点矿山、矿业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 重点开展国家紧缺矿产以及煤炭与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工程示范。 建设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地,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促进矿业企业和矿山尽其所能,改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加大自主创新,逐步达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零排放,最终实现矿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推行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开展这项工作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矿业循环经济发展这一课题做好,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实现矿产资源的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通过万利股票开户网预约开户,股票佣金不到万一,期货手续费,股指期货、期权品种均可享受全国最低手续费的优惠,有意咨询开户微信:17707370115,有专人一对一指导开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