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释放行业繁荣信号 受益概念股一览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与价格飙升

发布时间:2024-12-30 09:08


摘要

释放行业繁荣信号受益概念股一览全球造船业

受益于航运业需求旺盛和产能有限,全球造船业订单量价均创出历史新高。预计2025年国内船厂将进一步扩大盈利规模和利润率,部分船厂接到的2026年起交付的新船订单价格更是高价订单。国内造船龙头企业,特别是海外订单量居前、船型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订单量创2007年以来新高

根据克拉克森最新数据,截至12月27日,已订购船舶数量为2342艘,总吨位为64.3mCGT,总吨重为163.3mDWT,签约量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中国船舶集团位居首位,在手订单810艘(30.3mCGT);其次是韩国HD现代,在手订单445艘(19.5mCGT)。

中国三大造船企业中,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增长19%和70%;截止12月,沪东中华在手订单为91艘,江南造船为99艘,外高桥造船为83艘。


船价创2010年以来新高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13000TEU/13500TEU型的新造


中国拿下了世界造船业半数订单,是如何做到的?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持续蔓延,给全球的航运、造船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于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当,中国船舶工业率先复苏,今年1到9月份,从造船完工量,到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三大指标的市场份额纷纷位列第一,这份成绩的取得难能可贵,体现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今年一到九月份,中国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71亿元,比去年一到九月份增长1.1%;利润总额12.5亿元,却只是去年一到九月份的一半。 因此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造船业还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创新创能力和盈利能力。

扩展资料

中国拿下了世界造船业半数订单

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船成交量同比萎缩了51%,但全球权威航运造船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船舶工业的新接单量保持领先,今年一到九月份,我国造船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8.3%,船厂手中的订单也占到全球份额的48.3%。

10月28日,大连一家造船厂码头,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建造、舾装、试航和调试,一艘载重6.1万吨的散货船在当天交付日本船东。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日本船东没法到中国参加交付仪式,只能通过网络举行签字、交付仪式。 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的“云交付”充满仪式感。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很难和船东见面,企业开创了云推广、云签约、云交付等线上商业新模式,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的冲击。 今年3月,他们就拿下疫情以来的首张大单。 客户包括欧洲和日本。

云交付仪式后,工作人员举着彩旗,来到码头为这艘载重6.1万吨的散货船送行。 这是今年以来,吉燕霞他们给这家日本船东交付的第2艘轮船了。

今年以来,受市场不确定性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全球造船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最近,丹麦船东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新船手持订单已经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虽然不同船型之间存在差异,但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这三大主要船型手持订单占现有船队比例都处于几十年来的低点。

中国造船业全面增长!订单量占全球七成!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指出,2023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行业收入利润持续回升。 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1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2%;新接订单量37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7.7%。 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5%,比2022年底增长17.2%。

1-6月,全国出口船舶完工量178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新接订单量35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1.2%。 6月底,手持订单量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6.0%。 出口船舶分别占同期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4.6%、92.9%和92.8%。 船舶出口金额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1-6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112.1亿美元,同比增长7.7%。 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和气体运输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合计占比61.3%。 其中,散货船占比26.5%、集装箱船占比22%、油船占比6.8%、气体运输船占比6%。 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9.6%、72.6%和53.2%。 较2022年底分别增长2.3、17.4和4.2个百分点,以修正总吨计占47.3%、67.2%和46.8%,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7.9%,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3%,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2.0%。 我国分别有5、7、5家造船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前10强。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标位居全球各造船企业集团之首。 中国的造船业在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在LNG和大型邮轮均有突破。 造船是资本、技术以及人力密集型产业,二战后,东北亚逐渐成为全球造船中心,目前,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占有全球商用货船90%以上市场份额。 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接单量超七成,已经将日本韩国远远抛在身后。

军民一体总装龙头,中国船舶:戴维斯双击,整合加速+景气上行

中国船舶,作为造船业的旗舰企业,通过两次重大资产整合,构建起了军民融合的综合总装平台。 旗下子公司涵盖了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和动力系统,各有侧重,标志着其业务版图的深化与拓展。

业绩回暖,订单井喷 自2019年以来,中国船舶的业绩开始回暖,订单量激增,显示出市场对高质量船舶需求的强劲。 尽管产能充足,但盈利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船舶造修业务与动力装备的毛利率分别为8.99%和15.7%,预示着潜力巨大。

战略转型与整合加速 公司通过管理费用的优化和研发的持续投入,改善了经营状况。 集团重组为资产整合创造了条件,中船集团上市公司平台将与中船重工合并,这将加速上市资产的整合。 在人事调整后,船舶总装整合的步伐有望加速,通过资产注入有望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场估值。

面对产能过剩,中国船舶集团聚焦核心技术,如LNG和军用舰艇,制定2045年前的战略,以实现世界级船舶集团目标。 整合策略上,可能会借鉴南北车模式,优先合并业务互补且拥有核心技术的子公司,这可能涉及A股上市公司的重组。

景气周期再现,新周期来临 历史上的造船业周期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 1967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和油价上涨曾推动行业繁荣,而全球经济周期的波动则影响着订单量。 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带动海运进入超级景气期,2020年的疫情后,海运需求回升,预示着新的景气周期。 2022年,全球新船订造需求稳定,中国船舶业将迎来波动中的增长。

疫情下的海运市场回暖,集装箱船订单爆发,显示出行业复苏的强劲势头。 中国船舶行业在景气周期中,盈利有望提升,中国船舶集团将借助重组实现估值与业绩的双赢。

业务展望与盈利增长 中国船舶的核心业务船舶造修占比高达84%,动力装备和机电设备分别占比10.3%和6.8%。 2021年,船舶造修订单大增,预计2022-2024年收入和毛利率将分别实现7.00%、32.00%和45.00%的增长,动力装备和机电业务也将保持稳健增长

尽管存在全球经济风险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挑战,但2022-2024年,中国船舶业前景光明,市场复苏趋势明显。 作为行业龙头,公司订单强劲,预示着其在景气周期中的持续优势。

万利股票开户网预约优质证券公司开户,佣金万一免五,还能开AA级头部券商! 开户微信:gpkh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