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明年一季度低基数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2月地产指标延续修复
51周3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58.1
央行发布重磅报告: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 定调货币政策
8月9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当前的宏观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进行了展望。
报告称,总体来看,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在全球宏观政策中保持领先态势。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报告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中长期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从外围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更加凸显,通胀明显走高,若其货币政策转向步伐加快可能引起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大、金融市场估值大幅调整等问题。
国内方面,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增速可能放缓,部分领域投资增长偏弱,餐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尚未完全修复,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升企业成本,一些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大。 不良资产、影子银行反弹压力仍需关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人口老龄化加快、绿色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
二季度,CPI涨幅温和,PPI阶段性走高,对通胀的担忧始终存在。 对此,报告指出,一方面,这是去年低基数上的高读数;另一方面,PPI本身波动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总体看,我国PPI走高大概率是阶段性的,短期内可能维持相对高位,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未来PPI有望趋于回落。
“中长期看,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会抑制通胀,碳排放成本显性化会一定程度推升物价,相互对冲,整体上有利于稳定物价。 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去年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国内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有利于物价走势未来保持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报告指出,
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
报告阐释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它们在稳企业保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 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
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2020年末升值1.0%、升值4.4%、贬值0.6%和升值8.2%。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1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8.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30.3%,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25%。 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较为活跃,流动性平稳,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
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也反映了国内外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5月份开始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而当时国际上疫情加速蔓延,主要经济体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对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升值。
202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6.9%,升值幅度小于欧元,CFETS指数上涨3.8%。
2021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取得进展,市场再通胀交易抬头。 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关注美联储可能提前缩减量化宽松和加息。 6月份美元对主要非美货币升值,而我国坚持实行正常货币政策,经济在潜在增速附近运行,当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1.4%,CFETS指数则保持平稳。
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外外汇市场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发挥了调节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促进了内外部均衡,扩大了我国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空间。
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也将是常态,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 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合理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202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7.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3万亿元。
报告指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 二是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明显多减。 三是企业债券同比少增,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高于上年同期。 四是政府债券融资同比明显少增。 五是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同比多增。
数据来看,上半年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但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政策组合,由政府主导推动货币增长。 2020年,美联储共购买了约52%的新增国债,由此支持财政支出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占美国新增M2的61%。 2020年末,美、欧、日等国货币增长大幅偏离了名义GDP增速。
从物价走势看,美国通胀形势最为严峻,其货币扩张相对名义GDP增速的偏离也最大。 6月美国CPI达到了创13年新高的5.4%,较上年末上升4个百分点,当月欧、日CPI分别较上年末上升了2.2个和1.4个百分点。
对于货币和通胀的关系,报告专栏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后两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区别,正确认识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 疫情后央行和财政配合大量增加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2021年全球通胀明显升温。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 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
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今年以来,央行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健全运用LPR定价机制,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 引导银行将LPR嵌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增强LPR在金融机构内外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
二是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成本基本稳定。 2021年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存款基准利率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这既维护了银行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也有利于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引导存款回归合理的期限结构,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目前各金融机构均已落实利率自律机制有关要求,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情况良好,落地平稳有序。 从挂牌利率看,全国性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基本保持不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中长期限存款挂牌利率有所下调。
2021年前6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8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报告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说明从宏观上看我国利率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利率环境。
外贸维持高景气度 4月出口数据超预期
4月我国外贸表现出色,出口同比增速超出市场预期,进口也十分强劲。 专家指出,海外供给修复不及预期、我国产业链竞争优势明显是出口增速屡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展望未来,二季度出口增长仍有较强外需支撑,进口将延续较快增长。 海关数据显示,4月按人民币计价,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2%;按美元计价,增长32.3%。 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认为,市场高估了海外供给修复进展。 尽管新冠疫苗接种铺开、全球生产加速复苏,但我国出口两年复合增速仍超过越南、韩国等经济体表现,较一季度出现边际改善。 分产品看,4月汽车、家电、家具、医疗器械出口的两年复合增速均在25%以上,表明海外地产市场繁荣带来的相关产品购买需求仍在释放,其他经济体的供给修复尚未对我国出口形成挤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我国产业链竞争优势明显,海外产能恢复对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影响有限。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推动4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超预期的力量来自东盟,从出口同比增速看,4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速明显走高。 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可能源于东盟经济复苏态势良好。 未来出口能否保持高景气度受到研究人士的普遍关注。 李奇霖预计,二季度我国出口仍有较强海外需求支撑。 下半年随着海外供给进一步修复以及基数效应消退,预计出口增速可能出现一定回落。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我国出口份额会继续提升,原因有三:美国产能利用率长期下降趋势、市场份额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全球疫情演变不确定性导致的生产修复缓慢。 进口方面,4月按人民币计价,我国进口同比增长32.2%;按美元计价,增长43.1%。 唐建伟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市场需求旺盛、基数效应是主要原因。 4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前4个月布伦特原油涨约30%,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涨约16%。 国内市场需求方面,4月制造业PMI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表现亮眼,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表明我国经济扩张势头不减,企业补库存动力较强。 展望未来,唐建伟预计,鉴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延续,助推进口高增长,加之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升值,预计进口同比增速将保持向好态势。 陶川提示,在大宗商品涨价背景下,由于我国大宗商品进口占比高于出口,我国贸易顺差未来可能收窄。
他山之石|聚焦 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以下内容来源于JIC投资观察,作者李浩。 2023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从疫情防控阶段到经济恢复发展的转变,全年GDP达到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成功达到年初设定的增长目标5%。 然而,2022年的低基数影响了2023年的经济复苏速度,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仅为4.1%,低于潜在经济增长区间,显示经济基础仍不稳固。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需求不足、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国内大循环存在障碍,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 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将设定为5%,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微观主体预期的宏观政策加力,中国经济有望延续稳健复苏态势。 消费方面,2024年预计继续温和增长。 疫情防控优化和2023年低基数效应将推动消费持续修复。 尽管居民收入增长可能短期内难以达到疫情前的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带来“负财富效应”的持续显现,消费信心的恢复和超额储蓄释放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预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略低于2023年的5.5%左右,但实际复合年增长率有望加快至6%左右。 投资方面,2024年预计维持较强韧性。 房地产市场偏弱的情况可能延续,但一系列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措施的实施将改善房企融资环境,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有望为行业发展打开增量空间。 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降幅将有所收窄,制造业投资在出口和房地产需求减弱的压力下,资本开支仍有望保持韧性,预计全年增速约为7%左右。 基础设施投资将在2024年发挥关键作用,预计全年增速可望达到10%以上,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落在5.5%-6%区间。 出口方面,基数效应将推动2024年出口同比由负转正。 虽然国际经贸增长放缓和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外需压力仍然存在,但出口边际增量主要来自高基数效应的消退,预计全年出口同比增速约为3%左右。 就业形势预计复杂,结构性就业压力将得到改善。 短期内,就业问题尤其是结构性就业矛盾受到关注,主要是受三年疫情冲击和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 然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预计2024年就业形势将逐步改善。 通胀中枢或将温和回升。 2023年整体通胀弱于预期,CPI和PPI同比运行均处于较低水平,预计2024年国内通胀水平将趋于回升。 随着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和政策加力,CPI同比将在2024年2月重回正值区间并缓慢抬升,全年累计增速约为1%;PPI同比有望在2024年二季度转正,全年运行中枢预计约为0.5%。 若消费需求、地产投资等超预期复苏,通胀中枢有进一步上移可能。 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增强,消费和投资领域将继续扩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增加,经济发展的支撑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 共享包容的分配体系逐步形成,就业机会更加充分,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达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通过股票开户网办理股票开户,佣金万分之0.874,没有最低收费要求,国企背景大型证券公司。可以手机开户,或者电脑网上开户,7*24小时随时开户。开户微信:gpk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