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传奇股票故事: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海的投资传奇

在充满风险和机遇的股票市场中,诞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一些投资者凭借着非凡的洞察力、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决心,从默默无闻的散户成长为名扬四海的投资大师。本文将讲述两位这样的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传奇股票故事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海的投资传奇

沃伦·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先驱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是价值投资的先驱。他的投资理念简单却有效:以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巴菲特相信,内在价值代表了一家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是股票真正价值的衡量标准。

巴菲特早期投资生涯中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公司和明智的投资,他将伯克希尔·哈撒韦转型为一家庞大的控股公司,旗下拥有可口可乐、苹果和美国运通等知名企业。

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投资原则,即使在市场波动或经济低迷时也不动摇。这种耐心和信念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价格自巴菲特接手以来上涨了数千


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1999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从此选择了创业的历程,同年8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有900万元,通过整合内8家蒙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730万元。

当蒙牛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牛根生意识到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有可能会错失良机,作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决定。 但是对于一家民营企业,面对国内金融工具极度匮乏和严格的金融限制的环境下,蒙牛开始了曲折的融资之路。

2002年9月,蒙牛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BVI)。 同日蒙牛的投资人、业务联人系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BVI)。 金牛和银牛各自拥有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毛里求斯公司是开曼群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10月,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群岛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取得了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66.7%的股权,“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群岛公司也从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大陆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

在企业重组后他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这种安排为开曼群岛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辅平了道路。

获得第一轮投资后,蒙牛的业绩增长令人惊讶,2003年蒙牛净利润为2.3亿元。 迅速成长中的蒙牛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三家机构再次通过“可换股证券”向蒙牛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003年,蒙牛进行上市前的股权重组,蒙牛管理团队及关联人士将在上市公司合共持股54%,金牛和银牛分别设立了“牛氏信托”和“谢氏信托”。

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共发售3.5亿股,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充分说明香港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大陆优秀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接纳能力。 这给蒙牛的融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扩展资料

牛根生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

拿2000元投资开厂,年收入20多亿,王斌章如何缔造了一个品牌传奇?

创业看起来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但中国近三分之二的人都使用过的天堂伞,其创始人却是在60岁那年才起步创业。那么,这位志在千里的老人是如何缔造了一个品牌传奇的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个老人名叫王斌章,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因为环境的原因,他自小吃了许多苦,但这也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解放后,王斌章进入了杭州一家制伞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其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他一步步从普通工人做到了高级技术员,一直都坚守在制伞的岗位上。

1980年,王斌章已55岁,接近退休的年龄,一次在厂里操作机器时,在转轮上被60度抛出,昏迷了七天七夜。 苏醒后,总觉得要做点大事,才不枉此生。 到了这个年纪的他,开始思考人生新的意义。

1984年,60岁的王斌章正式退休,在家过起了清闲生活,但忙碌了一辈子,突然在家什么事也不用干,这让他觉得很不自在。 在那个年代,推动市场经济的号召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机会似乎在顷刻之间就会降临。

人们会抓住一个个如绳索般的机遇,让自己一跃往前,跨到一个崭新的天地间。 看见那铺天盖地的机遇,王斌章的内心也蠢蠢欲动,他觉得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是有点可惜了。

王斌章想到,自己在制伞方面是个行家,不如自己在这方面闯出点名堂来,反正人到了这个年纪,已不怕眼前的失败了。 于是,他攥着2000块钱的积蓄,办起了雨伞厂。

作坊只能选在废弃的老房子里,雨伞厂也只能挂靠在留下镇工办的名下。 那时候,王斌章身边所有人都在劝他不要折腾这些,早点安享晚年好,可王斌章就是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点什么。

品牌发展历程

王斌章清晰地记得,第一天他制作了二十把伞,兴冲冲地拿到武林广场的“红太阳”地摊去摆卖,一把伞卖七块钱。 那时其他的伞都卖一两块,王斌章凭的是自己做的伞坚固耐用。

一开始因为价格的问题,王斌章的伞在地摊上无人问津,但久而久之,人们知道他的伞用料好、骨架结实,所以,即使一把伞卖七块钱的高价,每天也都是很快就销售一空,王斌章就这样赚到了他创业路途上的第一桶金。

资金不再成问题之后,王斌章很快就想到要将自己的雨伞厂打造成一个品牌,寻求更大的一方天地。 他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将品牌取名为天堂伞业,并开始扩建厂房,招聘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购置高端设备,申请专利,之后进行宣传。

彼时杭州大大小小的制伞企业数不胜数,杭州伞厂、西湖伞厂则已经闻名全国,王斌章也没想到,有一天称霸雨伞制造界的,会是自己一手创立的天堂伞。 王斌章虽然多年来一直待在工厂里,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对市场的把握。

他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对各种产品的要求也在提高,如果跟别的伞家一样销售平价、普通的伞,那么很快就会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 他决定将天堂伞打造成一个中高端伞业,在市场中开辟一条新路。

要走中高端路线,企业自然要重视产品品质问题。 一把伞有一百多个零件,伞面、伞骨、伞杆、按钮等,每一个零件的生产、组装,天堂伞都一丝不苟,每一种材料,天堂伞也都严格选择,誓要生产品质最好的伞。

因为其过硬的质量,天堂伞在市面上大受欢迎,而质量也成了天堂伞的招牌。 到了1994年,天堂伞已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半年内三次调价,价格从17元涨到28元,但依旧卖得火热。

在生产上,天堂伞拥有最先进的设备,还采用自动化生产工艺,这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 一些材料和设备都是企业自己研发的,这也让其他企业都只能望其项背。

例如,在1996年时,天堂公司发现人们开始重视紫外线对人皮肤的侵害,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投入巨额资金研发防紫外线的技术,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天堂伞开发出了防紫外线再涂层的工艺、配方及覆层方法。

这项技术的投入生产让天堂伞引领了都市消费潮流,城市的每个女性基本都会在她们的包里放一把可伸缩的天堂伞。 创新永无止境,天堂伞在防褪色、防水渍等方面的研究上,也一直不遗余力,这也是企业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王斌章还决定给消费者最好的体验。 他推出高质量的售后维修服务,让员工在每一把伞上都附上一个小纸条,写明如果雨伞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到哪里免费维修,即使经过十年,也还是可以免费维修雨伞,修好寄给客户时还会附上五块钱的赔偿。

这样在别人看来是很傻的行为,王斌章却坚持了十几年,而这也让天堂伞的品牌形象在人们心中焕发光彩。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堂伞已打败国内其他伞业,成为制伞的龙头,也成为中国伞业的一个标志。 王斌章向所有人证明,即使岁月已让人老去,但只要心怀信念,人永远都能创造传奇。

克服险阻,乘风破浪

那么,天堂伞业又是为何能够屹立多年而不倒呢?其中的险阻,王斌章又是如何克服的呢?其一,便是致力于“打假”。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九十年代时,天堂伞这个品牌一走上正轨,就涌现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这让王斌章很是头疼,他害怕有一天“假天堂”会毁了“真天堂”。

他决定加快创新的步伐,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改造生产设备,改进技术,这样一来,仿冒天堂伞的势头被遏制住了,因为仿冒者来不及更新技术和设备。

与此同时,王斌章还联系起了售假的经营户。

让他们成为天堂伞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使他们觉得卖真正的天堂伞比卖假货更有赚头。 于是,在大半年的努力下,天堂伞的假冒产品大幅度减少,还有了更多的销售渠道。

其二是天堂伞业的营销手段。 要论营销,许多企业也都是比不上天堂伞业的眼疾手快的。 在市场站稳脚跟后,王斌章就决定让天堂伞进驻商场,不再全部都依靠百货批发站传递到全国城乡。 进驻商场会使得资金周转缓慢,但对品牌的未来长足发展有巨大的好处。

王斌章认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比守住资金要重要得多,因此,他还是毅然决然让天堂伞进驻全国各地的商场。 这样的一来,天堂伞的销售额在长时间内果然有了大幅的提升,品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其三,还是离不开创新。 进入21世纪时,王斌章又发现年轻人们似乎不太认可天堂伞这个老品牌,于是,他又重新定位消费人群,在外观设计上下了许多功夫,让天堂伞也能成为年轻人群的钟爱。

最新的数据显示,天堂伞一年的销售额已超过二十亿,并且连续十九年都居于业内首位,市场份额占比就高达80%。 人们大概很难想象,这样的传奇是一个60岁的老人用2000块钱,一手缔造的。

天堂伞的成功,无非是王斌章这位从不服输的老人,一直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推动企业一直走下去。 77岁时,王斌章仍坚持每天工作14个小时,直到91岁逝世才退休。

是他多年来一直秉持着诚实、能干、勤劳的品质,才让天堂靠一把伞,走到了今天。 成功有时并没有扣人心弦的神奇故事,而只有默默无闻的勤勉。

哪里有史玉柱的那些故事

1962年出生的史玉柱,在安徽省怀远县城里度过他的童年。 父亲是县公安局干警,母亲是工人。 因为痴迷小人书,小学四年级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居然成了留级生,气得妈妈把他整整一箱小人书全都烧光,但书上描写的那些古代英雄,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却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小人书没有了,他只好找来《十万个为什么》看,很快又迷上了科学技术,千方百计地去试验和探究。 他动手装配过简陋的收音机,甚至自行配制过黑色炸药,爆炸声把别人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获得了“史大胆”的绰号。 到了初中阶段,史玉柱终于“改邪归正”,开始疯狂地学习,各门功课的成绩都直线上升。 1980年,他以怀远县考生中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在大学期间,史玉柱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异乎寻常的兴趣,涉猎的范围广泛。 无论是打网球、玩桥牌、弹吉它,还是踢足球,史玉柱总是在同学中第一个去尝试,他还是系足球队的主力前卫队员。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负责各种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传统的手工操作很快就让他感到不满意,于是决定动手编写软件,用电脑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公自动化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非专业出身的他开发出了一个统计系统软件,在河北唐山召开的全国统计系统年会上向全国推广使用。 出类拔萃的工作成绩引起了领导的关注,上级决定将他作为“第三梯队”培养,保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进修研究生,并且告诉他,只要一毕业,马上就可以定为处级干部,未来对他展现出一幅美好的蓝图。 然而,读完研究生的史玉柱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辞职“下海”创办企业。 领导为他惋惜,同事感到困惑,连最了解他的妻子和父母也感到不可思议。 而史玉柱的心里,却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 他清楚地看到,80年代末的中国电脑技术,在文字处理特别是桌面印刷排版领域,还处在非常原始落后的状态。 国际市场上专用文字处理机甚至大大超过了通用电脑的价格。 他希望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知识,贼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路。 临“下海”前,他对自己的好友说:“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大有“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色彩。 史玉柱的创业是极其艰苦的,他一没有资金,二没有靠山,全部“家当”是东挪西借的4000元人民币。 唯一让他充满信心的,是读书期间呕心沥血开发出的一套软件——M6041桌面汉字处理系统。 这套软件被储存在集成电路板里,插在电脑的扩展槽里使用,当时被人称为“汉卡”。 史玉柱返回深圳大学,凭着对环境的熟悉,偷偷“混进”学生宿舍栖身,也偷偷“混进”机房,借用学校的电脑继续完善自己的汉卡,直到他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成熟到可以推向市场的时候。 史玉柱联合了几位青年伙伴,大胆承包了深圳大学科技工贸公司电脑服务部,当然,创业资金也就是那一直舍不得花掉的4000元。 史玉柱他们当时只有汉卡,穷到了买不起一台电脑的地步。 没有电脑,当然无法制造电脑配套产品,“史大胆”当即做出第一个大胆的决策:一台电脑的市场价格是8500元,他以加价1000元的条件,换来延期付款半个月的“优惠”,也就是说,半个月内暂不交款,但半个月后却要付出9500元。 他的第二项大胆决策是做广告。 没有钱交广告费,但同样可以采用延期付款的方式,先打广告后交钱。 一家著名的报纸《计算机世界》同意了他的请求,用半个版面为M6041做宣传,但规定费用必须在半个月内交清。 两项大胆的决策,把史玉柱的电脑服务部逼上了绝路:15天内,他们若挣不到元钱,就是砸锅卖铁也还不了这个当时属于巨额数字的债务!1989年8月2日,《计算机世界》刊登了半个版面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 ”接下来漫长的半个月,对史玉柱们是揪心的等待,在望眼欲穿中,苦苦盼望着用户订单的到来,就像经历了一个世纪。 等到第13天,奇迹终于出现了。 这一天,史玉柱一共收到了三张订单,近2万元的汇款,不仅挽救了史玉柱的小企业,也昭示着未来“巨人”的正式起步。 当一张张订单纷至沓来后,史玉柱把所得的收入,再次统统投入广告;4个月后,他们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0万人民币。 首战告捷的史玉柱,又一次把自己关进一间小房间,以20箱方便面为基本食品,渡过了整整150天“集中营式的生活”。 当他带着功能更强的M6042汉卡回到深圳的临时住所,发现家里已是空无一人,妻子离他而去。 痴心不改的史玉柱,在1991年8月继续推出了在排版效果、速度和图文混排等方面有很大突破的M6403型汉卡,从而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 1991年,史玉柱移师珠海,注册成立了巨人新技术公司。 “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他对媒体慷慨陈词,“我用‘巨人’命名公司,就是要做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1992年,巨人公司的M6403汉卡卖出了2.8万套,实现利润3500万元。 公司员工很快发展到200多人,而且都是清一色的青年,平均年龄24岁,97%的人是研究生和大学生。 史玉柱常常对他的部下讲述中国古代神话“夸父逐日”的故事。 他认为“巨人”就是今天为中国电脑业奋不顾身的夸父。 “我想,巨人现象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是一群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选择的事业并为这种追求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是追逐太阳的精神。 ”这个时候,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正式升格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下设8个分公司;同时,他们陆续推出了M6405型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产品。 到1993年,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发展到38个,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二大民办高科技企业。 史玉柱也因此手捧鲜花,站到了领奖台上,他获得珠海市政府的科技重奖:奥迪轿车、三室一厅的住宅和63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那一年,史玉柱才31岁,他作为惟一以高科技起家的民营企业代表,被列为《福布斯》大陆富豪第8位,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 1993年也是巨人集团出现大转折的一年。 由于集团发展一帆风顺,史玉柱的头脑开始发热,他下令全方位出击,向房地产和生物工程领域进军。 他的计划是到2000年,让巨人集团的资产发展到100亿元。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无情的,往往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 史玉柱连着下了两着致命的“臭棋”,为“巨人”的倒下埋下了伏笔。 史玉柱的第一步“臭棋”是建一座号称全国最高的“巨人大厦”,采用世界最流行的“智能型”概念。 然而,这座大厦的建设后来也演变为冒进方式,从当初自用改为房地产开发,楼层从原来的38层改为64层,后又增为70层,预算投资飙升至12亿元。 尽管这已超过了他的资金实力的十几倍,史玉柱仍然决定不用银行贷款,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资金问题,其后果直接导致了1996年的资金危机。 史玉柱的第二步“臭棋”是做出了“涉足房地产、保健品、药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决定,驱使巨人集团转入生物工程。 1995年2月,巨人集团发动促销电脑、保健品和药品的三大战役。 史玉柱在春节上班后第一天下达了总动员令,以集束轰炸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和药品三大系列30个产品.,耗巨资大作宣传广告,巨人“脑黄金”、“巨不肥”等保健品顿时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词。 也正是在1995年,史玉柱亲眼目睹了巨人事业的从辉煌的顶峰走向了大溃败:从这年的下半年开始,巨人集团的计算机产品和楼花的销售形势出现逆转,生物工程全面亏损,财务状况吃紧,又加之工程由于下雨延期,首期合同未能按时交付,债主纷纷要求退赔,巨人集团就此陷入深深的危机……。 史玉柱坚持着“挺”了将近1年,到1997年初,有人这样描写“巨人”说:“跟随债主而来的是记者,跟随记者蜂拥而至的是更多的债主,在新闻媒体连续40天的轰炸后,史玉柱将自己封闭在帏幕低垂的总裁办公室内,仿佛陷于一座孤岛。 他在此到达了事业的顶峰,又从那里跌下来。 他尝到了极度的辉煌,这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应该说,史玉柱创业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中国IT业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史玉柱“下海”失败,他没有“跳海”。 这个曾经写就IT企业神话般传奇故事的青年人,并没有放弃创业的初衷,仍在顽强地拼搏。 “巨人”垮了以后,他离开了珠海,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四处考察,最后一站是青藏高原,还去爬了珠穆朗玛峰。 面对如此的惨败,他从来没有打算退隐,发誓一定要东山再起。 2000年8月,史玉柱依旧单薄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谈话的话题就是“跌倒的巨人能否站起来”。 史玉柱明确表示,他不会忘记社会责任,一定会还清所欠下的债务。 站起来,别躺下。 走好了,史玉柱。

预约股票开户,股票交易佣金万一免五,资金大佣金更低。国内顶级证券公司开户,所有费率均可调到最低标准,开户微信:gpkhcom